廖明光


姓名

廖明光

出生年月

1967-01

职称

教授

硕导/博导

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地质/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

所属室所

油气地质教研室

联系方式

Email:   liaomg@swpu.edu.cn

个人简介

 

廖明光,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储层地质、油气田开发地质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储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地质成因以及隔夹层地质成因及分布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讲了《石油地质学》、《石油数学地质》、《油藏描述》、《油藏地质学》等本科课程和《石油地质学进展》、《储层地质学》、《储层评价技术》等研究生课程。先后在《石油勘探与开发》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了《油气地质与勘探概论》(第一版、第二版)、参编《石油地质学》(第四版、第五版)、《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石油数学地质》等教材,主持和完成了40余项国家、省部级教改、科研以及油田协作科研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19年开发类外协课题优秀报告。目前为《沉积学报》、《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太阳成集团tyc3355cc学报(自然科学版)》、《特种油气藏》等杂志审稿专家,担任《特种油气藏》期刊第9届、第10届编委,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

一、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二、 储层地质

 

三、 油气田开发地质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教育背景:

1998.10—1999.04  英国Heriot-Watt大学石油工程系作访问学者;

1994.09—1997.06  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生/工学博士;

1988.09—1991.03  西南石油学院煤田、油气田地质与勘探,研究生/工学硕士;

1984.09—1988.07  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本科/学士;

 

工作经历:

2010.11--现在        太阳成集团tyc3355cc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01.11--2010.10     太阳成集团tyc3355cc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1994.11--2001.10     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工程学院,讲师;

1991.04--1994.10     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 助教;

 

主要研究项目

 

1.国家重大专项(中海油)二级子课题(2008ZX05049—0101):缅甸海域主动大陆边缘重点盆地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第4负责人,2008.1—2010.12

2.中海油科技攻关(新资环259):文昌131/2油田低渗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研究,第1负责人,2006.10-2007.08

3.   中石油股份公司重大专项(663   ):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运移输导体系研究,第4负责人2012.1-2013.10  

4.   中石油西南油气公司(资环B068):长垣坝构造带嘉陵江组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第1负责人,2011.01-2012.06

5.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科技攻关(资环B207):文昌19-1油田隔夹层研究,第1负责人。2012.10-2013.07

6.   中石油西南油气公司(资环B284):龙岗东地区龙会场~蒲包山构造礁滩勘探潜力及目标评价,第1负责人,2013.05-2014.10

7.   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工训B005):湖218区块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研究,第2负责人,2012.09-2013.12

8.   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资环B323):陇东地区延长组上合组长3、长4+5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形成机理研究,第1负责人,2013.05-2014.12

9.   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地科C066):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储层成岩研究中的应用,第1负责人,2014.10-2015.11

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2014CB239005: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基础研究—致密油(页岩油)赋存与运聚机理,第3负责人,2014/01-2018/06

11.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地科D116):牙哈7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潜力评价及措施挖潜技术服务咨询,第1负责人,2017/05-2017/12

12.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地科D245):文昌13-2油田低渗储层复杂油水关系测井识别研究,第1负责人,2018/05-2019/05

13.中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地科F361):华池、安塞地区长8储层控制因素及其对成藏的影响,第1负责人,2021/01-2021/12

14.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岳气田台内灯影组气藏特征研究,第1负责人,2021/04-2021/12


代表性成果


[1]陈艺娴,廖明光,王文之,李堃宇,李亚丁.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典型碳酸盐岩类型及沉积模式[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21,44(01):38-45.

[2]廖明光,廖成基,陈小凡.动静态方法在油藏井间连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特种油气藏,2020,27(03):131-136.

[3]廖明光,黄志强,廖纪佳,梁文锋,张航,潘柯宇.N油田A油组钙质隔夹层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0,40(01):26-34.

[4]廖纪佳,马思豪,廖明光,林丹.川北下寒武统仙女洞组台缘斜坡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J].高校地质学报,2018,24(02):263-272.

[5]廖明光,郭芸菲,姚泾利,廖纪佳,南郡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_1储层孔喉结构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8,30(03):17-26.

[6]张航,廖明光,姚泾利,廖纪佳.致密砂岩储层自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7,37(03):22-31.

[7]廖明光,肖雪薇,姚泾利,廖纪佳,南珺祥,林丹.陇东地区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7,23(02):315-323.

[8]廖纪佳,马思豪,廖明光,肖雪薇,林丹,贺文亮,廖继昊.奥陶系宝塔灰岩网纹构造成因研究进展及新发现[J].沉积学报,2017,35(02):241-252.

[9]廖明光,李驰,南郡祥,廖纪佳,姚泾利.苏里格地区盒_8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定量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7,24(03):15-20.

[10]孙健,姚泾利,廖明光,南珺祥,廖纪佳,.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_(4+5)特低渗储层岩石学特征[J]. 特种油气藏,2015,(6).

[11]雷霄,胡余,梁文锋,廖纪佳,廖明光,.   文昌19-1油田珠江组二段油组沉积相研究[J]. 太阳成集团tyc3355cc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12]黄渊,廖明光,李斌,胡晓蝶,胡雯雯,.   数据挖掘技术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 特种油气藏,2014,(5).

[13]唐洪,廖明光,靳松,彭建国,.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概率模型及其应用[J]. 天然气工业,2012,(10).

[14]廖明光,裴钰,陈培元,刘学利,何嘉,.   塔河油田4区岩溶缝洞型储层及其控制因素[J].   太阳成集团tyc3355cc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15]唐洪,廖明光,胡俊,靳松,吴昌龙,.   基于孔隙旋回建模单元的碳酸盐岩储层建模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2012,(3).

[16]廖明光,苏崇华,唐洪,谈德辉,姜崴,陈小强,.   砂泥岩薄互层低阻油层地质成因——以珠江口盆地A油藏M_1油组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2010,(2).

[17]廖明光,唐洪,苏崇华,姜巍,.   W低阻油藏高不动水饱和度的成因及对低阻油层的影响[J]. 石油实验地质,2010,(4).

[18]廖明光,苏崇华,唐洪,姜巍,.   W油藏粘土矿物特征及油层低阻成因[J]. 太阳成集团tyc3355cc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19]廖明光,周素彦,罗冰,李凌,牟晓慧,夏吉文,周小刚,冯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J]. 地层学杂志,2010,(4).

[20]廖明光,李士伦,付晓文,谈德辉.   储层岩石渗透率估算模型的建立[J]. 天然气工业,2001,(4).

[21]廖明光,李仕伦,谈德辉.   根据压汞曲线估算储集层渗透率的模型[J]. 新疆石油地质,2001,(6).

[22]廖明光,李士伦,谈德辉.   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4).

[23]廖明光,谈德辉,李仕伦.   储层岩石基于物性参数的孔喉体积分布反演模型[J]. 矿物岩石,2000,(2).

[24]廖明光,蔡正旗.   吐哈胜北地区储层孔喉体积分布预测模型的建立[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

[25]廖明光,付晓文.   砂岩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反演模型[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4).

[26]廖明光,夏宏全.   孔隙结构新参数_(r顶点)及其应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3).

[27]廖明光,巫祥阳.   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新方法及其在油气藏描述中的应用[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2).

[28]廖明光,付晓文,何光怀,张宗林.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孔喉大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间的关系[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5,(1).


研究团队

 

储层地质与开发地质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