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文以载道】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构建
2022-03-22 10:55 韩 露 陈丽娟 张家明  《中国成人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构建


韩  露  陈丽娟  张家明


[摘  要] 新时代,为更好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出既拥有专门知识和能力,又具有追求卓越精神和创新热情的人才。这需要从建构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而提出建构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 韩露(1977- ),女,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陈丽娟(1994- ),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家明(1976- ),男,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湖北武汉  430070)


新时代,高校各项育人工作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重要课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针对高等教育,更是明确提出了要“着力培养信念 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中,有成绩也有不足。观其经验,重新审视素质教育应有内涵极其重要。素质教育以弘扬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在培养受教育者的专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 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其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并着眼于其终身可持续的发展。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教育并不是完全的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应对新时代挑战,人才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上形成自身稳定的高素质。

一、建构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价值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立德 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重点,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知、情、意、行融合起来,把学会做人、学会求 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这就是素质养成的核心架 构。所谓素质教育的立体培养体系,即强调以创新 教育为核心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过 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手段,质量监督为保障,将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将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多目标的学生教育培养体系。

开展素质教育立体培养有赖于施教者与受教者对教育以及学习观念的刷新。无论是课程内容结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教育形式与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协同创新,形成最优的教育合力。然而,一些高校教学改革还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除了思想认识难以统一、形式内容过于冗杂等一些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拓新。如: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素质教 育中的创新要素;大学生就业难折射出教育成效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匹配的问题。

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途径将来自对社会的展望,来自教育承载的育人使命,来自素质教育的推陈出新。建构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推行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贯彻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主张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主张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主张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以及主张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对主体的尊重,强调对个性的维护,更强调对人格的塑造以及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由此,应充分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得以应用。 第二,推行素质教育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与执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培养德才兼备、更具国际化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实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系统知识、创造能力和国际 竞争能力的人才目标。第三,推行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举措。素质教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从学生的道德培养、能力提升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等,展现的是多维度、多方面的教育要求。它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学习内容的广 博性和实践过程的多样性, 同时,还必须知晓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和评价考核的全面性,甚至要将学习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都 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建构多维度的素质教 育培养体系, 采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呈现适合 当代大学生特点与社会需要的教学景致,让科学 探究、素质锤炼带给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 新品质的提升。当前,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的有效建构, 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新的人才培育质量观

应当在加强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量”的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的更新,确立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首先,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知识结构的立体化,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立体教学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在量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注重其是否建立起立体教学的手段,是否能将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讲课与自学相结合、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等。这是建立立体培养体系的基本条件。

(二)设计多维立体的培养方案

一是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二是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机制。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或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或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兴趣方面的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

三是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除了一些共同的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 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要努力将校园和课堂打造成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交流与碰撞的园地。

(三)将创新型人才的立体培养工作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各种环节和各个角落

第一,学校和教师要树立立体培养的意识,建立创新型人才的立体培养体系,积极主动地将立体培养的方法和原则应用到大学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二,要建立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并对立体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三,德育是立体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 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 调节着才的运用。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要学知识,同时要增长智慧、才干,要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建构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立体培养体系的建构,需要得到全社会成员的热切关注,需要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上、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配合和不懈努力,其实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灵活多样的。

(一)改革教学方法

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授课中,大力推广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同时运用课堂辩论、CAI 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此外,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要注意加强实验课教学,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鼓励大学生加入教师的 科研课题组,同时积极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还应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例如帮助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等,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大学应该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广阔的视野、深厚的功底,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程考试方法上,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方法。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 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安排、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例如,在校园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园颜色的选择上、在校园音乐的选择上、在师生着装的规定上、在教室的布置上,都应考虑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划一与个性的提倡兼顾。

科学建构大学生素质教育立体培养体系,能够促使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以科学而规范地实施,能够促使各项教学资源得以合理地分配,并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掌握、个性品格的和谐发展以及意志、思维能力的全方位锻炼,继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新时代,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下,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必将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林祝. 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培养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2).

[2]左颖.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1).

[3]刘献君. 新时期继续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17,(06).

[4]贾玉英. 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培养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6,(06).

[5]刘若涵,李德根.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