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

【典型经验】成都理工大学实施“一特一”美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美育工作
2022-03-02 09:45 胡琼之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实施“办一流艺术学科、做特色美育品牌、育一流创新人才”的“一特一”美育行动计划,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理工攀登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常态运行。学校党委每年定期召开学校“体美劳”素质教育专题会议,编制《成都理工大学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立足理工特色、传承攀登精神,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美育工作总目标。构建由学校“体美劳”素质教育中心主导,各部门协同配合,面向全体师生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抓好课程建设,夯实美育基础。学校在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课程模块,开设7门美育通识类课程,明确规定选修2个学分方可毕业。2021年,11名专职美育教师、30多名兼职教师面向近8000名在本硕生,开设4门通识课、36门美育公选课,学校美育实现进课堂、入学分的目标。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美育实践能力纳入课程考核指标,2021年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利用课程创作艺术作品200余件,举办汇报演出展示活动四场。强化美育精品教材建设,出版并正式启用美育教材《艺术欣赏》(百佳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建一流艺术学科与专业,专业艺术教育提档升级。狠抓学校艺术学科创新发展,二级学院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具有理工特色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广播电视学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表演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个省级人文虚仿实验教学中心,年均获国家甲级学科竞赛30余项。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强化艺术与科技的交叉研究,建设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艺术专硕(广播电视领域)两个硕士授权点,年均科研到账达150余万。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含艺术基金)18项,出版专著20余部,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创特色美育品牌。组织创作反映理工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大型文艺作品6部,科教纪录片《神奇的河谷》、广播剧《地质百年》分别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出;主题综艺《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奋进新时代》入选“剧美天府”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季,获优秀剧目奖;舞台剧《邬宗岳》入选四川省艺术基金剧本立项,朗诵《追梦新时代》,获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


拓展美育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克服疫情影响,加强与地方文艺院团、机构的交流合作,扩展校内外美育资源。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和大学生艺术传媒实践教育基地;承办由四川省教育厅和文旅厅共同主办的首届“新非遗新故事”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大学生非遗数字文创设计大赛,吸引全省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学生4000余人参赛;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川剧传习展示等活动;开讲美育大讲堂8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精品文化讲座,并在疫情期间全部实现网络直播,吸引两万五千人次观看;开设“成理美育”“传艺苑”公众号,累计发送推文200余条,成为学校美育成果展示平台;举办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年度汇报云演出,有效推动川剧艺术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和传承;引入《自然·艺术·科技》国际艺术工作坊课程,面向全校开展多媒体影像展演活动。


营造美育氛围,构建良好生态。校园环境是美育润物细无声的有效载体,2019年,学校建成全国高校首家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并于2020年申报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2021年,完成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的新增展区设计,打造校园美育文化新地标;疫情期间,举办学校抗疫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全校K歌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艺术抚慰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每年组织30余场艺术类专业公开考试,在校内外公开展演、展示、展播,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浸润式美育氛围,构建良好美育生态。

(转自:四川省教育厅官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