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以文化人 >> 正文

以文化人

【文化杂谈】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2022-03-29 10:48 刘茜 陈建强  光明日报

提到天津民间工艺“四绝”,其中“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为人所知,但“刻砖刘”仿佛销声匿迹了,甚至有文保学者认为“刻砖刘”已经断代了。但是记者了解到,“刻砖刘”手艺其实后继有人,且青出于蓝。


走进工作坊,但见一个年轻女子戴口罩、护目镜,手持锤锥,叮叮当当,空气中弥漫着灰,她手下的青砖,慢慢变为浮雕艺术品。她就是“刻砖刘”的传人刘挽云。


“刻砖刘”的前世今生


“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他发明的“贴砖法”被后来的天津砖雕匠人广泛使用。“刻砖刘”家族的砖雕作品,广泛用于天津著名历史建筑。现在,天津的石家大院、徐家大院、广东会馆、北宁公园、清真大寺、清真南大寺、大悲禅院等建筑遗存,都能欣赏到这些砖雕艺术精品。


刘凤鸣离世后,刻砖绝技传给了四子刘书儒。早年,刘书儒随父受聘于天津市工艺美术厂,修建鼓楼街区时,刘书儒将自行车、少先队员等时代元素雕刻于青砖之上,使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工艺美术厂后期,天津逐渐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古建筑的砖雕艺术慢慢退出市场,甚至连砖雕用的青砖都无处可寻。刘书儒无砖可雕,只能做一些传达室收发的工作。“刻砖刘”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刘挽云是刘凤鸣大儿子刘书林的孙女。她出生的时候,砖雕已不再时兴。但四爷爷刘书儒家中的砖雕作品还是留给她深刻印象。


硕士研究生攻读古典文学方向的刘挽云对砖雕产生了兴趣。她向四爷爷提出学习砖雕,然而刘书儒却一口回绝了她。刘书儒劝说刘挽云,学砖雕没有用,不如花时间去学一点能挣钱的技艺。


刘挽云理解四爷爷的苦衷:“他不是想放弃了,而是因为太爱了。他毕生只会做砖雕,但是砖雕被社会淘汰了,他很痛苦。”后来,老人松口了,他告诉刘挽云:“你去找来砖雕用的青砖,我就教给你。”


当时天津早已没有烧造青砖的砖窑,刘挽云就踏上了寻砖之路。她揣着刻刀,从北方找到南方,终于在苏州找到了软硬适中的青砖。刘书儒抚摸着刘挽云找来的青砖,内心燃起希望,决定收下这个徒弟,将“刻砖刘”手艺传承下去。


在刘书儒精心指点下,刘挽云逐步掌握了“刻砖刘”的艺术精髓,她在自家阁楼上开辟了一间工作室。茶盘、古琴、健身用的划船机……工作室中的摆设很“混搭”,也表明这里的主人是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坐在角落里的刘挽云也很混搭:缎面的旗袍,长发,但灰头土脸,她戴着透明面具,在飞尘里持着刻刀槌子,叮叮当当,一坐就是一整天。砖雕是个力气活儿,85后的刘挽云已有了颈椎病。她笑称自己的手像老太太的手一样,手被划破更是家常便饭。


在钻研砖雕技艺的同时,刘挽云还致力于让“刻砖刘”重新为世人所知。她系统整理了“刻砖刘”世家四代匠人的作品,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砖刘”绝技重现江湖。


当刘挽云申报非遗的时候,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欣喜过望。“你是‘刻砖刘’?你就是那个‘刻砖刘’的传人?”李治邦鼓励刘挽云,“晚来总比不来强,你要努力,你要加油!”


当刘挽云把非遗的证书拿给刘书儒的时候,老人非常高兴。他将刘凤鸣传给他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刻砖工具,他毕生仅有的在自己手中的作品,包括之前他收藏的资料全部传给了刘挽云。


2020年,82岁的刘书儒过世,在经历了“刻砖刘”的辉煌和低谷之后,刘挽云给了他欣慰和希望。


让砖雕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艺术是永恒的,一张画,一块砖,只要保存好了,它永远在那里。”作为年青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刘挽云思考的不仅是将祖辈的技艺继承下来,还有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砖雕艺术存在的价值,让砖雕重新焕发生机。


因为是半路出家,而传统的手工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刘挽云决心去天津美术学院进修西方的雕塑技法。


在天津美院学习的时间里,她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摸索着将一些西方的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她思考着让砖雕从凝固的建筑装饰走向生动的日常生活,重新回归大众艺术。刘挽云用青砖雕刻出了笔架、茶承、砚台等作品,既有古典文化韵味又富有新意。


为了让年轻人知道“刻砖刘”,刘挽云多次在天津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这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她不能只是一个手艺人,还要成为砖雕的研究者。


刘挽云走遍了砖雕艺术繁盛的甘肃、山西、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等地。走访中,刘挽云得知,清代天津漕运发达,不仅带来了江南的货物,还带来了南方的工匠及工艺。漕运、海运的发达使天津聚集了众多富商巨贾,他们大修宅邸,效仿江南盐商以砖雕作为建筑装饰。1907年修建天津广东会馆,刘凤鸣作为砖雕工匠,与诸多来自广东的木雕工匠并肩工作数年,南方雕刻技法对年仅18岁的刘凤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刻砖刘”家族引领的天津砖雕,形成了南北兼容、层次丰富、雕镂细密等技法特点,尤其以“堆贴透雕法”为全国独有。


因为当年寻找青砖的经历,让刘挽云和山西、江苏、安徽等地的砖雕厂保持着联系,越来越多的砖雕界艺人知道天津“刻砖刘”有了女传人。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联系刘挽云,这样刘挽云就断断续续接到一些订单。她雕刻一个作品动辄两三个月,收入并不足以支撑生活,她就把以前收藏的书画拿去卖,用所得再去收藏全国各地的砖雕。


刘挽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将“刻砖刘”祖辈的作品,用全息扫描的方式,把数据保存下来,再通过高科技复刻,这样可以将这些在岁月中风化的砖雕作品还原并保存下来。


身为女性,刘挽云发挥了女性细致敏感的洞察力,把传统砖雕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打破砖雕作品的功能局限性,使砖雕不再局限于建筑装饰。她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转自:人民网-文旅体育频道;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