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理念,我院教工一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于12月14日上午组织教师前往乐山文庙开展参观访问活动。
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原址在乐山城育贤门外育贤坝上(今为大渡河河道),历宋元未变。明洪武年间大渡河洪水泛滥,冲毁育贤坝,为避水患,文庙初迁城中龙头山阿,次迁北原(推测在龙头山阿北),均因地势低洼,明英宗天顺8年(公元1464年)经训导曾智奏请,三迁于高标山麓,即今文庙所在地。如今的乐山文庙,占地面积约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站在文庙戟门殿前,左览龙泓摩崖、八仙洞景、东山之胜,右观嘉城如画、三江汇流、凌云乌尤,堪称山水清奇、钟灵毓秀,建筑、人与自然三者和谐相融,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大学于1938年至1946年西迁乐山办学,以文庙为校本部,文学院、法学院设在尊经阁、崇文阁,图书馆设在大成殿,教室设在两庑殿,校长办公室设在崇圣祠。因教学之需,对文庙各建筑进行了一定的培修、改建,但整体格局与布局依然保存完好。八年间,武大师生秉承“明诚弘毅”的校训,名师云集,弦歌不辍,教育报国,培养人才,支持抗战,参与清点故宫文物,开办武大附中,举办科技展览会,支援抗战生命保障线乐(山)西(昌)公路建设等,积极支持地方教育、文化、工商经济发展,为新中国培养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作为抗战时期武汉大学西迁校址,乐山文庙承载着万千学子的情感记忆,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全国其他文庙所不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
活动中,全体同志参观了文庙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等建筑以及庙内院落。进入武大西迁乐山纪念馆后,我院优秀教师任重远副教授进行现场讲解,为本次参访活动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史料学习内容。
任重远进行现场讲解
此次实地参观学习,让每位同志都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历史学习教育。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以“两个结合”为主题的科研教研力度,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对“两个结合”的诠释。
全体参访同志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