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1-11-22 作者:    编辑:张剑    审核:    点击:[]

    为进一步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做好本科教学评估整改工作,根据学校、学院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关于开展2021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教务字〔2021133号),学院于1117日至1122日开展了一次全面认真的检查,现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 总体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本次期中教学检查,组织召开了教研室主任会议,安排部署本次期中检查工作。成立了期中教学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长:张小飞

    副组长:崔发展、林莉、潘建屯

    员:张剑、李凌、徐科琼、杨莉、张健丰、张莉、郭玉秀、李薇

    工作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潘建屯担任组长,以教学办公室主任、各教研室主任等为主要成员,具体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工作。

    本次教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提升专项项目进展顺利,经费正在执行。

    2.课堂教学。教师上课准备充分,学生学习状态良好。无大班教学情况。所有思政课程均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课后作业批改等延伸工作积极认真。

    3.考试管理。课程结业考试试卷的命制、审批、印制、保管、评阅等符合规范,课程考核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本科课程考核评价的规定》执行。

    4.成绩归档。按照《太阳成集团tyc3355cc本科学生成绩管理办法》要求,对2021年春季学期结业课程教学归档材料进行了检查,基本符合规范。

    5.学业帮扶。多措并举开展学生学业精准帮扶,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制,开展了大学生英语强化训练和“导师下午茶”等活动,对学生学业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6.实践环节。4门思政课设置了课内实践学时,各项实践活动在积极推进。

    7.教材建设。组织开展了思政课新版教材培训。现有校级规划教材1项,已经形成初稿。

    二、 检查及自评情况

    (一) 本科教学工程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多次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要求组织开展学习研讨、视频录制等工作。2021年本科教学提升专项项目共三个方面,一是各类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各课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任务,拟定录课合同,与视频制作公司对接,安排好了下一步工作。二是专业建设和虚拟实验室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确定了重点建设课程,下一步重点录制“新中国史线上教学资源。三是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目前提交了各项申报材料,完成了各项申报工作。

    (二) 课堂教学情况

    1. 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状态情况。

    1)承担课程情况

    本学期,共承担22门全校公共课(含文化素质选修课),435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总学时为10336(纯学时,非当量学时)。新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家安全概论”4门课程。

    2)课堂教学情况

    各门课程都积极组织开展了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任课教师教案、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拓展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等教学资料齐全,教学准备较为充分。课堂上,教师均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组织开展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学生学习状态

    学生认真听讲,按照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随堂练习和单元测试,任课教师通过QQ群、学习通、雨课堂、慕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与学生互动,辅导学生学习,受到学生好评。

    2. 任课教师调、停课或更换主讲教师情况。

    学院任课教师调停课或更换主讲教师情况正常,主要原因为公事安排、个人或家人生病等不可抗拒因素。

    3. 小班教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1)严格控制教学班额

    学院严格按照省委政治巡视组要求按照思政课教学班额,无100人及以上大班教学情况。本学期,学院5门思政课中有两门平均人数为70人及以下,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

    2)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5门思政课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和学院自建的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创建了异步SPOC。新开设的四史类课程利用学习通平台线上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国家安全概论课程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级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本学期,学院新增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一流课程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

    4. 授课质量、课后延伸及课程思政等情况。

    1)课程授课质量得到了上级部门认可和学生好评。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高国良老师进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决赛环节;张莉、蒋朝莉老师在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卓越奖比赛中获得二等奖;邵琪老师获得校青教赛一等奖。在教务处本次发布的评教结果中,学生网上评教总体良好。学院专职教师整体评分有所提升。学院专职教师平均分为94.19,略高于全校平均分94.12

    2)课后延伸辅导有序。课后,学院思政课教师均按教务处相关要求布置了作业并作了认真批改,积极通过QQ群、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课外辅导、答疑,课后作业及延伸总体情况良好。

    3)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基本任务。各门思政课程在授课时,都注重联系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考核时建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题库,并通过多渠道、多角度的考核方式评估和考核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效。

    (三) 考试管理情况

    1. 考试管理严格有序。

    学院按照《太阳成集团tyc3355cc本科学生考试管理办法》对考试各环节进行了检查。经检查,试卷的命题、审批、印制无错漏,保管良好,监考教师均能履行好监考职责,学院领导按计划进行巡考工作。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轮结业考试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业考试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本学期考试管理情况统计表

    已考课程数

    网上阅卷课程数

    教考分离课程数

    流水阅卷课程数

    违纪作弊人数

    领导巡考数

    3

    3

    3

    2

    0

    4

    2. 严格按照规定开展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本科课程考核评价的规定》认真执行,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学院领导班子、教研室定期研究课程考核改革相关工作,开展课程考核情况专项督查,每学期末总结本学期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成效,分析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举措。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课程结业考核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教学副院长亲自严抓严管试题审查,每一门课程的试题命制、试做评价、评分标准制定、试题审批、答卷批阅以及考试组织管理等各环节工作,强化课程考核的公平公正,确保结业考核质量。

    二是在思政课和文化素质课程考核中都注重课程思政。

    三是课程过程考核评价扎实。平时成绩评定指标体系健全,将听课、考勤、作业、研讨以及各种形式的阶段性测试等内容纳入了课程过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了每一指标的权重及评分标准并认真记录。

    四是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推进多样化考核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分8个学期授课。第1学期至第4学期,实施线上考试;第5学期至第6学期考核为撰写小论文;第7至第8学期,实施线上考试。

    五是合理提升课程考核难度深度。4门思政课在命题中均设置了综合型、应用型主观题,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试题的分值占比均达到60%及以上。内容上,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有机融入到考核中。

    (四) 成绩归档情况

    学院坚持自查与抽查相结合,首先要求各教研室开展了自查。随后邀请督导专家杨清元、潘建屯、李凌、张健丰、张莉、杨莉等对课程考核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抽检。114日,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向教师反馈了教学文档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对各课程考核、教师教学文档等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五) 学业帮扶情况

    针对新办专业学生,采取多种举措实施学业帮扶。一是实行学长导航制,由学院优秀研究生为大一新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全方位导航。二是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选择了24位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三是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英语强化训练,邀请新东方学校指导老师为学生培训英语。四是间周一次组织开展导师下午茶沙龙,每次邀请2位导师为本科生答疑解惑,受到学生的欢迎。

    (六) 实践教学情况

    本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门思政课均设置了课内实践学时,组织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由主讲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实践。目前各课程均按计划执行,进展良好。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开展了“厚德尚法,知行合一”微视频大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影剧”“走一个地方实践教学活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织开展了西柚青年说演讲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织开展了伟人传记、经典阅读等实践教学活动。

    (七) 教材建设情况

    1. 教材使用情况。

    一是思政课程教材使用情况。“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门思政课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依据教育部文件设定,教学参考资料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印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属实践类课程,暂未使用教材。

    二是专业课程教材使用情况。新专业共开设专业课程3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史”“法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另外两门课程“中国共产党史”“法学概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共产党史选用了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法学概论选择了谷春德主编的,由中国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法学概论》(第六版)。

    三是文化素质课教材使用情况。文化素质课程教材选用情况良好,有马工程教材的课程选用马工程教材,其它均选用优秀教材,教材只供教师备课使用,未对学生发放。

    2. 教材建设情况。

    加强文化素质课教材建设,组织申报了一门校级规划教材《大学生礼仪与面试》,目前该教材已经形成了初稿。

    3. 教材培训情况。

    本学期,思政课全面实2021版新教材,学院积极开展新教材培训与研究,推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一是主动及时组织开展新教材培训。学期初,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中心会议中心举办的新教材培训,9月底组织教师参加了教育部2021年版教材使用培训,培训由中央“马工程教材编写组专家主讲,所有任课教师全员参加,285人次取得教育部培训证书。二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教材教学,从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理论品格、历史地位等方面集中讲述。同时推动教材研究,组织教师参加了教学竞赛、说课、研讨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八)新办专业情况

    本学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这是学院办学历史上首次。学院本着“一流人才培养”理念,从队伍建设、培养环节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发展。一是强化专业建设队伍,成立由院长任组长,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专业建设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等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引进富有专业建设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精选任课教师,安排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二是加强学生专业引领,用心夯实入学教育、新生研讨课、军训、学生小精华团会、知识拓展讲座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按照31的比例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依托研究生资源为本科生配备学长导航员,培育了优良学风班风。据调查,93.54%学生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

    三、 存在的问题和持续改进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师资数量紧张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但离上级要求和教学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学校在编制、教职工住房等方面给予了优先政策,但因全国高校都在引进马克思理论相关专业博士和副高职称人才,作为西部高校师资引进仍然存在较大困难。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教师素质离六个要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需要。

    二是教研室活动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推进教研室活动落实落细,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是教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教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学院虽然在推进问题链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还没完全落到实处;教师数量虽然有所增多,但部分教师是新入职教师,还不具备承担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问题仍然存在。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虽然有所提升,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持续改进措施

    1.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

    1)加强师资配备

    学校层面继续优先保障思政课教师入编,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加大领军人才培育。继续将教学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和岗位聘任并认真落实。改善思政课教师待遇,继续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加强沟通交流,争取更多人才加入。

    2推进教师全员培训

    依托各类培训班、网络培训资源开展培训,对教师师德师风、教学方法、理论水平等进行全方位培训。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研修,让教师更加直观、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论实践。组织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3)健全激励竞争机制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学获奖、教学改革情况等同科研成果计分,纳入年终考核和岗位聘任,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 狠抓教研室活动,加强教学研究

    一是继续实施领导包干蹲点到室制度,四位院领导分别到相应教研室指导和参与教研活动。二是继续把握活动重点内容,重点推进四类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教学研讨等。三是加强活动策划,拟定活动主题,重点组织开展疫情防控融入教学、石油精神融入教学、“问题链”教学等主题教研活动。四是将党支部活动与教研室活动相结合,在各教研室活动的基础上,打通教研室壁垒,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从而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以一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依据2021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要进一步优化线上课程资源,加强资源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全面加强线上资源建设,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辅导材料。

    二是加强线下课程建设,依据2021版新教材,组织开展教材学习、教材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教学比赛、教学研究等活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课程一流。

    4.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以教育部教学科研建设团队和省级名师工作室“张小飞工作室”等平台为依托,深化“互联网+石油精神+思政课”教学改革、“互联网+问题链”教学模式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暨“一课一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落实落地。设立专项资金,设立院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项目,打造教学品牌,突出特色亮点,同时培育校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严格项目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注重开展常态化检查,切实推进教学改革落实落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