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学院快讯

    全国特等奖!学院这个本科生团队在三苏祠里讲思政课

    发布日期:2024-04-14 作者:罗星、李俊黎、陈玲玲、夏演、程铭杨    编辑:秦承明    审核:张莉    点击:[]


    “老师,我们获得了全国特等奖!”2024年寒假,一条微信消息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谁也没想到,团队作品《且将新火试新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时代”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的特等奖!

     

    1: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特等奖荣誉证书 

    精彩纷呈的三苏文化盛宴

    “确定苏轼作为我们视频的主人翁是一个美丽的巧合。”团队成员夏演感慨道。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加深大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知,进一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同,学院将专业见习的第一站安排在了三苏祠。

    一走进三苏祠,百亩古祠映入眼帘,映照着悠久的中华文化与先贤的光辉哲思。6月,正值旅游旺季,讲解员穿着汉服在古祠中来回奔波,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也穿着宋代服饰。同学们一下就被打动了,兴趣盎然。

    “既然大家对宋朝服饰礼仪感兴趣,刚刚又实地考察学习了三苏文化,何不学以致用,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论为基础,创设一次有趣的思政课堂呢?”带队老师罗星、潘昱州提出在三苏祠讲思政课的想法。不久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布了本年度“大学生讲思政课”赛事的主题——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经过讨论,团队确定了以“三苏文化”为主线,探讨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多次前往三苏祠,寻找其中隐藏的文化密码,初步确定从“苏氏家风”“君子人格”“诗词文化”“家国情怀”四个方面,讲好三苏文化、讲好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于是,一场三苏文化盛宴在我们专业中悄然拉开。

    启智润心的行走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在12分钟内将三苏文化有层次地展现,把我们所看、所思、所想,讲深、讲透、讲活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学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全心投入、精心准备。炎热的酷暑,大家都没有回家,集中在学院会议室打磨稿件,一写就是一整天。

    杨恒同学喜爱历史、熟读诗词,尤其是苏轼的诗词,他担当起了“百度”的责任。李俊黎同学负责描写苏轼的君子人格,他想从苏轼对己、为兄、为夫、为父、为师、为官等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洒脱正气,又苦于讲稿的字数限制,便和刘莉馨商量如何表现。杨恒在旁边听到后,加入讨论“可不可以用诗词的方式展现呢?”“‘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句诗词不正体现了苏轼对己有操守,两袖清风吗?”大家都同意这样的方式,于是,一问一答,杨恒对苏轼诗词的检索速度比搜索引擎还要快速,很快便完成了这一段的撰写。

    初稿成型后,罗星、潘昱州两位老师更是多次与同学沟通,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最终一篇令师生满意的稿件确定了下来。“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我们深刻体会了慢工出细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加倍付出,才有好的收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次活动加深了我对贾岛这句诗词的理解。”杨恒同学深有感触。

     

    2:拍摄现场的“程夫人”与“苏轼”“小苏轼”

    写好讲稿是第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也需要增强其趣味性和生动性。离开了生动性,难以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效果。在罗星老师的启发下,团队在课程中设计的“穿越戏码”贯穿始终,并在多处以故事演绎的方式和诗词吟诵的形式体现苏轼的家风与才情。“我是学思政教育专业的,不是学表演专业的。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人声鼎沸的三苏祠里演戏!更没想到演的还是家国情怀的大戏!”扮演苏母的夏演同学如此感慨

    为了体现润物细无声的家风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同学们在三苏祠现场表演了一段苏母教子的故事,还邀请了成都市草堂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张青青同学来演绎小苏轼,以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一段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聆听,赢得了在场游客的阵阵掌声。同时,这一段视频也入选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2023年高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视频作品征集展示活动TOP10。

     

    3:作品入选2023年高校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视频作品征集展示活动TOP10

    “我今天虽然被画了胡子,在38度的高温中穿着长袍,但有游客来和我合影,并且夸赞我们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时,我觉得我们的思政课是被肯定的,我们的付出也是值得的”,中年苏轼的扮演者程铭杨激动地说。思政课不是空洞的理论教育,而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思想启迪,只有不断创新课堂形式,才能“有知有味”。

    继续前行的马院师生

    拿到全国特等奖并不是终点,而是马院师生新的起点。推动思政课改革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既需要润物无声,也需要久久为功。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的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如何更好发挥情景表演类的“翻转课堂”、“AR教学”、“沉浸式体验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当然,新颖的教学方式终究是形式,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抓住主心骨,不能让形式大于内容,否则终将本末倒置。

    “在录制过程中,我又身临其境地学习了一遍三苏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在学习中成长吧!”主讲人陈玲玲谈到,“录制时,我们就发现如果是用‘读稿式’录制,最终的效果就不好,视频显得干巴巴的。我也切身体会到‘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这次比赛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考取教师资格证,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打下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过往的成就只是起点。作为新时代的思政人,我们将立足当下,继续前行,用热点内容、价值认同、创新形式、全媒体矩阵平台吸引学生,不断创新“思政大课堂”,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4:三苏文化拍摄团队师生合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