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声音

视点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视点声音>>正文

    谢守成: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供稿:朱原        编辑:实践指导与服务办公室        审核:李媛媛        日期:2018年11月28日        浏览:

    • 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可以发现,在肯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保障措施。

    • 高校系统内部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积极探索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即通过挖掘、整合、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 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逐渐深度融合,高校、企业正在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高校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从出台单个政策到政策出台体系化

      十八大以来,就创新创业这一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系列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文件。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在肯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此外,《意见》提出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分析和明确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保障等重要内容。其中,就高校这一创新主体,提出了相关要求:"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推动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推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基地和新型智库,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促进培育新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无偿许可的方式向学生授权使用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各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高校、企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风险投资基金等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

      2017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开展合作和互动交流,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众创空间。"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高校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方面,提出"推动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

      此外,中央各部委、各省市也出台了一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比如,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民政部于2014年6月13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明确了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税收减免等问题。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认定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的示范高校,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5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指出,"2014-2017年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等。

      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2015年10月8日,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大创业资金投入;设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市级创业园建设、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创业团队及创业实践项目,带动高校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投入,为大学生创业及创新创意实践提供更多场地和资金支持,力促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2016年5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提高省属高校'卓越人才计划'相关专业生均经费拨款系数,省财政安排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投入。2016年3月30日,陕西省发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经费保障。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等。

      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政策文件可以发现:这一系列文件在肯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保障措施,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从部分高校到基本全覆盖,从专题讲授到系统开课计学分

      十八大以来,课堂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是国家和各省市的政策要求,也是诸多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举措。

      2015年11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2016年6月1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如北京市颁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课程体系。支持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广东省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梯级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资源库"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江苏省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等。

      在学校层面,各高校也制定了结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清华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探索跨院系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传统专业的有机融合"、"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等措施来实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分层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整体推进"'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课程"、"'嵌入型'创新创业整合教育课程"、"'专业型'创新创业管理教育课程"、"'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课程"等四个层面的课程教育体系架构来完善本科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针对研究生教育,通过"开设专业实务课程、增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计入课程学分"等举措来推进。等等。

      为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系统除了积极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在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探索。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基本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而很好地发挥了课堂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从单个竞赛到系列活动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十八大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逐渐丰富。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指出要"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2014年1月7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动……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完善赛制设计、拓展大赛内容等……发挥在引领和服务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示范导向作用,激励更多高校大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2015年1月7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创业竞赛体系。各地各高校团委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功效。"

      在教育部、团中央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全国高校系统认真组织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015年,教育部主办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赛事,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结合创新理念和前沿科技,打造具有社会和产业价值的全新产品,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

      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创业实践赛事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等。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举办,其目的和任务在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鼓励广大青年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举办,以"'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四种类型。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2017年,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主力军"为主题。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全国已有2100多所高校的75万大学生直接参赛,可见赛事影响之大,范围之广。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原有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展而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华中科技大学、共青团湖北省委、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共同承办。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电子科技大学、共青团四川省委、成都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220所高校的399件作品入围此次终审决赛,大赛还首次邀请到美国、德国、荷兰等海外高校作品在终审决赛期间参展。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举办的一项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全国性创业比赛。第一届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于2012年举办,每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六届,大赛秉承"政府主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的模式,既有效发挥了政府的统筹引导能力,又最大化聚合激发了市场活力。

      "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部署的具体举措,旨在挖掘"草根"创新潜力,聚集全国创新资源,为创客和小微企业打造优质的平台和桥梁。2016年,首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创客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189个项目报名,其中小微企业项目1493家,创客团队项目2596个,主要涉及智能硬件、移动应用及创意设计等三个领域。2017年第二届"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汇聚了来自全国的5275个项目,比2016年增长了65%。这说明"创客中国"品牌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外,为更有效对接创新创业项目,部分省市也推出了创新创业赛事,如"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广东"大赛、青桐汇等。

      "创业在上海",是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的主题。这一大赛的目的,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宣传创新创业人物,树立创新创业品牌,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

      "创客广东"首届大赛于2017年举办,其旨在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发现和培育一批"双创"好项目和优秀团队,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青桐汇"是武汉市政府为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推出的"青桐三部曲"(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之一。"青桐汇"意为汇聚项目、汇聚资金、汇聚信息、汇聚人才、汇聚导师,通过"五位一体"搭建青年创业者与创投资本对接、与创业导师对话、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平台,让青年创业者有机会接触资本,有机会接触导师,有机会接触信息,有机会相互交流。自2013年12月28日举办首场青桐汇以来,目前已累计举办15期,起到了"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的效果。

      近年来,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实践活动的举办,为高校青年学生聚集和整合了创新创业资源,搭建了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激发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从单个部门设立到全方位整体布局

      创新创业平台,既是大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地,也是大学生整合资源并将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实际转化的基地。可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16日,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申报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通知》,提出为"着力加强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青年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共青团中央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家国家级青年创业示范园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2015年9月8日,科技部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明确指出"众创空间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众创空间作为针对早期创业的重要服务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具有集聚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强化创业融资服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建立创业导师队伍、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链接国际创新资源、集成落实创业政策等八项功能。

      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团中央等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或组建起了一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截至目前,依据"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团中央已命名三批共计114家"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其中第一批命名40家,第二批37家,第三批37家。获批的114家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为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和孵化服务,发挥了创业培训、金融扶持、资源聚集、孵化辅导等功能。

      围绕国家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创新创业联盟纷纷成立。如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全国高校双创教育协作媒体联盟、中关村百人会天使投资联盟纷纷成立。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例,自2015年6月11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139所高校,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英特尔、微软等创新型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联合各成员单位凝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搭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智库、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桥梁。于此,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延东批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成立是汇聚社会力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各类型联盟的成立,凝聚了社会资源,加速了各地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除了这些已成立的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各省市围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纷纷编制了基于地方实际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如,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与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共同建设'中关村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建立'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中关村核心区、良乡及中关村软件园等地分别建设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同时推动高校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形成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市校两级互动互补的创业园孵化体系。"天津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拟在天津高校中重点建设各级各类'众创空间'1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100个,引领各高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实验室、实验实践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基地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5年内,遴选建设2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40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继续加大省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度,设立一批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各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开辟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校内创新创业空间。"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每年立项资助建设100个左右校内专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在这期间,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杭州OnionCapsule(洋葱胶囊)等创客空间逐渐兴起,成为国内较为典型的创客平台。

    五、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合力基本形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十八大以来,经过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主体的协调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合力基本形成。

      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指出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这就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走向。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省市纷纷出台了深化本地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对实施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计划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支持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支持校企联合培养,设置创新实验班、精英班等新型教学实体;支持校企协同开设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师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发中心,吸纳师生参与项目研究,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不断深化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推进校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构建以'项目抚育、政策扶持、创业辅导、苗圃孵化、社会扶植、示范辐射'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完善校企、校地、校所、校校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等等。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高校系统内部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积极探索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即通过挖掘、整合、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如清华大学在其《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争取建成通识核心课程,并逐步覆盖100%学生。"电子科技大学在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搭建学科大类培养平台,探索电子信息领域主要一级学科交叉渗透、深度融合的泛信息化人才培养,构筑交叉培养行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基地。"北京大学在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等等。

      企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需借助企业这一市场化的载体。如果将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转化前、转化中、转化后三个阶段,那么,在转化前,即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前期,创新创业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解决企业现实问题,创新创业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在转化过程中,企业掌握了成果转化所需要的平台、资金、销售、售后等资源;在转化后期,创新创业成果顺利转化的标志,即依靠成果自立企业或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可见,企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正因为如此,政府、高校十分重视与企业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如,北京市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通过'大创深化计划',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设立专项,支持高校与众创机构进行密切合作……支持高校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江苏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企业家进课堂,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讲座、高品位创新创业活动进课程。"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下,部分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2013年,雷军和李儒雄共同投资成立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创业咖啡"),旨在打造"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流平台+创新孵化器+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目前,光谷创业咖啡凭借其交流、孵化、培训、融资等平台优势,已打造出天使有约、创业门诊、大学微路演、路演、青桐汇、创业大赛、创业服务峰会等七大类创业主题活动。2013年,光谷创业咖啡被批准为省级孵化器,2015年,光谷创业咖啡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其投资的"车来了",成为武汉新成立创业企业最具标志性的创业项目。

      此外,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继开展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评选活动,努力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格局。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7月、2016年12月评选了两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省曲周县人民政府、天津凯立达众创空间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代表成为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基础上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选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程军、北方工业大学高德文等4492名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创新创业导师,努力汇聚优质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切实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公示了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些高校既有双一流高校、也有省属重点、高职高专、民办类院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2年至今,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从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还是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活动形成、政府主导设立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化"。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体系化。期间,中央和地方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文件,仅2015年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就有5份之多,201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等3份文件,各省市、自治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了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细则,从文件涵盖的内容看,可谓全覆盖。特点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规范化。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计算学分,且开发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通识课教育有机融合。特点之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立体化。有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各类高校参加的"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大赛,也有各地组织的、所在地区高校参加的诸如"创业在上海"、"创客广东"、"青桐汇"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既有政府、教育部门组织的,也有行业、企业组织的。特点之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多样化。既有政府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而设置的"示范区"、"示范校",也有企业为引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而设置的"创新工场"、"孵化器",也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设置的"创业咖啡"、"创业空间"等。特点之五是协同育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由初期市场需求、政府主导而演变成现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一体化。政府在经费、场地、税收、社保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孵化平台和场所,学校既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验场地,社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总之,当今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已形成共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已内化为高校育人的实际行动。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逐渐深度融合,高校、企业正在涌现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高校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文章选自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

     


     

     


    上一条:2019届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教育部: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下一条:2018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成果发布会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