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声音

视点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视点声音>>正文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双阵地十进”模式探索

    供稿:朱原        编辑:实践指导与服务办公室        审核:实践指导科        日期:2019年03月28日        浏览:

    摘 要:新媒体深度改变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出现盲区断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我们要牢牢抓住“课堂”和“宿舍”两个育人阵地,实施“锻造”工程,理想信念进课堂,良好风尚进课堂,科研工作进课堂,为人师表进课堂,书记校长进课堂;实施“培育”工程,全员角色定位进宿舍,书记校长定期进宿舍,师生考核指标进宿舍,青年社区管理进宿舍,治理人才培养进宿舍。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课堂;宿舍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深入学习、理解和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今天,新媒体改变了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过程和教育思维。本文试图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全新育人环境、盲区断点和实践探索。

    新媒体深度改变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被正式提出。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教育领域,改变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思维、教育对象。2018年,高校普遍迎来了“00后”。他们是典型的“网生代”,生于互联网时代,精通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并将其深度融入学习和生活,构建了独特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新媒体思维。因此,今天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1.“平等化”成为知识传递的新需求

    新媒体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用户为中心”。虽然这与高等教育一直坚持的“学生为本”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用户中心”意识带有更强的变革意识,更具紧迫性。以往我们的教育体系以教师为主导,教育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育方式大多是灌输式。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今天,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霸权观念”被彻底打破,平等分享成为知识传递的新需求。这就要求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重新建构适应新教育对象的全新教育体系。

    2.“时时化”成为教育方式的新要求

    50分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是传统教育时代有关课堂的基本概念。今天,随着即时通讯、视频音乐等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化,教育已经超越了50分钟,延展到了24小时,呈现了“时时化”的特征。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微信朋友圈迅速刷屏,这是思想引领的最佳时机。深夜一个语音问题发过来,在即时交流平台上,即时解疑释惑成为常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要成为网络表达与社交达人,能与学生建立平等交流的氛围。

    3.“境域化”成为教育内容的新特征

    传统教育时代,教师习惯于从点到线到面的讲授过程,从基础的概念,慢慢延展至知识点,最后再解决问题,传递普遍化的知识。今天,教育变革已经迫切需要我们从普遍化知识向境域化知识转变。强调把知识放到特殊的境域中去考量,强调由主体参与的,在特定人文情境和范围内生成、确认并得到辩护的知识。[1]

    4.“有意思”成为教育对象的新希望

    互联网塑造了“网生代”,他们是网络娱乐的深度用户。一方面,他们喜欢追求偶像,喜欢二次元,喜欢嘻哈音乐等;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专业充满了热爱,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在新媒体时代,他们拒绝传统的严肃、刻板、陈旧的知识传授。因此,让教育内容围绕“00后”教育对象作深度改变迫在眉睫,建设“有意思”的课堂成为重要课题。

    5.“思想性”成为立德树人的高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现实问题是在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接触到的思想更复杂多元,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艰巨。让每堂专业课都成为思想引领的课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加强思政课建设;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思想引领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盲区断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提出,教育部门要建立“五张清单”施工图,包括问题清单、课题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结合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以下四个盲区断点:

    1. 50分钟知识课堂里的育人功能缺位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往往将“育才”置于首位,50分钟课堂里是饱满的专业知识,强调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着力于培养有学识、有技能的人才。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频发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品德修养的养成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需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

    2. 15分钟专注力之外的“有意思”课堂缺位

    一堂50分钟的课,学生在开始的15分钟内注意力逐渐增强,随后保持平稳,继而注意力逐渐下降,失去对授课内容的兴趣。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便捷化,学生们对于前15分钟的专注力可能都很难持续,课堂普遍出现“低头族”。如何让课堂对“00后”充满吸引力?如何让“低头族”抬起头?如何构建师生有效的沟通方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意思?这其中既有学风建设问题,也有教学管理问题,更有教学内容优化的问题。

    3. 8小时课堂之外的学生宿舍“公德教育”缺位

    “课堂”和“宿舍”是高校学生校内生活的两大主要空间。有网友总结了“大学生宿舍十大乱象”,包括遍地扔东西,抽烟,大声说话,拿东西不打招呼,鞋袜不洗、乱放,卫生间异味,不叠被子,看视频、听音乐发出声音,不爱洗澡,不换衣服,打牌到深夜等。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体系里,宿舍是最容易被忽略、最不被重视的育人空间。公德教育在其中严重缺位。所谓的“社会公德”,就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使人们得以正常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道德准则。大学宿舍应该成为“公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4. 360°现实空间之外的网络思想引领缺失

    当代大学生更多地生存在移动互联网上。网购、在线音乐、网络短视频、即时通讯、新闻APP、网络游戏等构建了大学生的整个信息接收系统,支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为思想活跃、表达积极,青年学生极容易被多元思想包围,成为意识形态派别的争夺对象。而当前,我们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并不占绝对优势,网络引领的主动性还不强,引领方式还不丰富,引领效果还不明显。

    新媒体时代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在新媒体催生的新育人环境下,在现实的教育盲区断点中,我们要牢牢抓住“课堂”和“宿舍”两个重点领域,推进“教学工作抓课堂,学生工作进宿舍”工作(简称“双阵地十进”)。

    1.实施“锻造”工程,教学工作抓课堂

    课堂是高校育人的最重要平台,承载着“育才”的重任。面对新要求,应对新挑战,我们应该赋予课堂新时代的新内涵,实施“锻造”工程。

    一是锻造“四有”好学生,理想信念进课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对青年提出了四点要求:爱国、求真、励志、力行,这与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一脉相承。“六个下功夫”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加强品德修养上、在增长知识见识上、在培养奋斗精神上、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其根本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四个要求”和“六个下功夫”贯穿到课堂里,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深度改造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要把“四个要求”和“六个下功夫”对应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模块,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改革创新每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将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植入课程中;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让“四有”好学生脱颖而出,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技能的评价体系。

    二是锻造“三种好风气”,良好风尚进课堂。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的空间,更是师生互动的空间。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学生及家长冲撞教师问题、课堂“低头族”问题等。所以,课堂还承载着良好风尚的孕育功能。第一,要大兴尊师重教之风,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学工部要加强引导,从制度规范上保证教师受到尊重,如制定课堂尊师重教规范,将提前进入课堂、见面问候、做教师助手、提问规范、线上沟通规范等写入规范中。第二,要大兴尊重青年之风。新媒体时代崇尚平等交流,教师应充分倾听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营造暖心互动机制。第三,要大兴批判研讨之风。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递更倾向于共商共议,批判性思维的构建显得异常重要,这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三是锻造“四种好成果”,科研工作进课堂。课堂不仅是教学的载体,而且还可以承载更多功能。第一,每堂课都是教师的研究成果。要善于把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有效嫁接,实现科研服务于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这就需要科研部门依照教育大会精神列出课题清单,教师针对每门课程定位自己的课题清单,逐步推进。第二,阶段性的课程形成一份教学成果。以往我们的教学成果都是事后总结提炼,缺少目标性。全国教育大会给高等教育提出了若干课题,我们不妨在课程伊始明确阶段性教学研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在课堂教学、在线课程设计、作业作品上持续下功夫,如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等课题。第三,将课程作业培育成优秀产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把企业项目、优秀成果评选引入课堂,按照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教师在课程中分步辅导学生推进项目,期末完成校企合作产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第四,将每一堂优秀课程培育成在线课程。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线课程是重要渠道。精心打造的每一堂课程,都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制作成适合校外愿意接受终身教育人群学习的短视频。与知名线上教育企业合作,推出拥有高校知识产权的在线课程。

    四是锻造“四有”好老师,为人师表进课堂。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鼓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目前,“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开展。把“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落细、落小,就必须贯穿到教学体系中,这需要三个方面联动:第一,教师工作部将四有标准纳入教师考核指标;第二,教务处在学生评教和督导评价体系中完善四有指标;第三,职称评定和优秀评选以普通课堂教学质量为依据,以“推门课”为重要指标,让教授、名师等评选从课堂上产生。

    五是锻造管理新机制,书记校长进课堂。以往的教学管理更多在课堂之外,由教务处主责,二级教学单位具体推进执行。在“三全育人”的新理念下,我们需要围绕课堂打造管理“新机制”。第一,要形成书记校长进课堂机制。开学旁听第一课、参与主题班会、形成听课机制、课下答疑解惑……书记校长进课堂听的不是简单的一节课,而是对师生思想动态的深度把握、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掌握,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营造了“师生共治”的高校办学机制。第二,要形成二级教学单位书记院长进课堂机制。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进课堂要带着更细致的任务,如名师、名课、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评奖评优等,这些彰显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好都回归课堂,在原始状态中培育并评选。

    2.实施“培育”工程,学生工作进宿舍

    宿舍是高校学子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我们育人的主要场所聚焦于课堂,忽视了宿舍的育人功能。新时期,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下,高校宿舍也要承载文化引领、公德教育、习惯养成、契约精神、双商培养等多项功能。如果把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引入高校宿舍,把宿舍按照“青年社区”来管理,宿舍全新的内涵与功能将极大彰显。重新定位高校宿舍,在“青年社区”的概念下推进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是培育一支导师团,全员角色定位进宿舍。全员育人意味着辅导员、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安全保卫人员、专业教师等学校的所有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但是,全员进宿舍,需要角色定位。把多类育人主体编成“导师团”是新尝试。导师团可以分为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宿舍导生。学业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的专任教师都可以编入学业导师团,定期进入宿舍,按宿舍承担学生的学业辅导任务,真正实现与其所负责学生的沟通、交流、引领。生活导师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成长方面的辅导,包括情商培养、公德教育、习惯养成等。教学单位的辅导员、其他学生工作队伍、后勤管理人员等都可以编入生活导师团。导师有固定的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与导师的感情。导师经常给学生留成长作业,定期组织活动,进行成果展示。社会实践、学生活动等均可以通过生活导师团布置推进。让德、体、美、劳在这支团队的带领下充分发展。宿舍导生是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业引导和生活引导中,传承校园文化。可以在每个低年级宿舍里安排1名~2名高年级优秀学生,有效发挥宿舍导生的作用。

    二是培育共治新空间,书记校长定期进宿舍。“00后”崇尚平等交流,青年社区是一个共治的空间。书记校长定期进入宿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营造“大家庭”氛围。书记校长进宿舍,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作为成长导师,就成长、成才、成功等青年关注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播好人生第一粒种子,搭好人生第一个平台,解决青年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棘手问题,解决青年发展阶段的思想困惑。第二,作为参与者,积极投入到青年社区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与学生交朋友,构建平等对话机制。

    三是培育考核新机制,师生考核指标进宿舍。全员进宿舍除了需要角色定位,还要有制度保障。第一,制度上,要完善导师团各类别的定位、职责、考核指标、薪酬体系等。例如:专职教师兼任宿舍学业导师,就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薪酬设计予以配套。这就为“四有”好老师的培育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构建更加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评价主要以学业为主,按照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个环节的要求,新时代的高校宿舍也应承载着“四有”好学生的评价指标,新的学生德育考核机制应适时建立。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宿舍公德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设置德育绩点,将德育绩点与评奖评优、升学、就业推荐等关联,真正发挥“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培育运行新机制,青年社区管理进宿舍。青年社区的运行,最好能引入新媒体思维,以青年学生为中心,张扬青春文化,把娱乐思维、定制化思维等融入宿舍育人工作中。要营造线上宿舍系统。实现宿舍生活智慧化和社交性。这个网络空间至少包含五项功能:第一,实用空间。满足学生在宿舍生活的基本服务功能,如分享宿舍学习生活实用信息。第二,社交空间。学生在空间里互通有无、彼此熟悉、交流分享。第三,自治空间。鼓励学生自下而上进行宿舍管理,在自发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意见领袖,推动自治。第四,舆论阵地。学生的意见在这里健康表达,学校思政工作团队在这里积极引导。第五,文化传承基地。在这里积极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一线上系统不仅是简单的APP,也不是微博和微信,而是类似于城市社区网站,如北京望京的“望京网”等。它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地域化和实用性,更是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有效沟通的桥梁。新媒体时代,只有线上、线下双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宿舍温暖“大家庭”的建立。

    五是培育三种好成果,治理人才培养进宿舍。在导师团、考核新制度、运行新机制下,高校宿舍还要培育优秀成果。第一,建设五星考核好宿舍。按照“安全宿舍”“卫生宿舍”“学习型宿舍”“和谐宿舍”“健康宿舍”的五星级宿舍的标准,考核每间宿舍,给予星级评价。推出五星级宿舍,挖掘宿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形成优秀案例。第二,培育青年社区好文化。让青年学生在宿舍里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讲整洁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资源、自觉履行义务。第三,培养公共治理好人才。在青年社区的治理中,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发掘并培养意见领袖,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其在宿舍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宿舍集体空间中锻炼青年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参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公共治理人才,如此才真正实现了高校“三全育人”的预期目标。

    结语

    “教学工作抓课堂,学生工作进宿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把“三全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举措。稳步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施工图。按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要求,要建立“五张清单”施工图。第一,问题清单。分析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到两项工作抓课堂、进宿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二,课题清单。围绕“双阵地十进”,根据问题清单,找到需要短期、中期和长期研究的课题,建立课题清单。第三,政策清单。对标教育大会精神,建立高校当前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制度、规范等,做好废、改、立、释各项工作。第四,任务清单。根据问题,对标政策,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任务分工和时间表,安排路线图。第五,责任清单。对照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加强督察督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鉴,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8):63-68.

    《北京教育》杂志


    上一条:教师领导力何为 下一条:扬州大学: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样板间”

    关闭